发布时间:2025-07-31 来源:园林建工学院 浏览量:40人次
(本网讯/通讯员 黎玉娟)为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,全面了解学生成长环境与实际需求,2025年7月29日,我院教师匡敏老师、黎玉娟老师和田王娥老师奔赴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,对杨茜茜、杨勇博、陈静瑶三位同学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深度家访工作。
家访首站来到杨茜茜同学家中。她的家庭氛围温馨和睦,父母秉持“尊重个性、引导成长”的教育理念。母亲介绍,茜茜自理能力强,是家人的“贴心小棉袄”,不仅主动整理房间、准备早餐,还在周末协助照顾年迈的奶奶。然而家长也透露,茜茜在家解题思路清晰,但遇到客人关心学习时便会害羞躲闪,“好像怕说错话被笑话”。这与她在校表现高度吻合:作为班委,她严于律己却较少主动管理同学;课堂作业优秀却从不主动发言。老师与家长共同分析认为,她并非能力不足,而是缺乏公开表达的勇气。
双方当即制定共育方案:家长承诺周末带她参加“社区故事分享会”,从小组活动开始锻炼;学校将安排她担任“早读领读者”,从熟悉的课文入手逐步建立自信。家访过程中,茜茜还主动向老师展示了她的专升本英语语法笔记,学习意愿强烈。
第二站走访杨勇博同学家庭。他的房间整洁有序,书本按科分类,运动鞋按颜色排列。爷爷奶奶欣慰地表示,勇博从小爱干净,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整理书包归位,周末自己洗鞋,“时间规划比大人还严谨”。然而,过于严格的自律背后隐藏着压力。家人回忆高中时期他因身体疾病一度自我封闭,“除吃饭外整日不出房门”。上大学后虽有好转,但仍倾向于独处。
基于其自律特质,家访团队提出了“弹性规划”建议:家长允许孩子每天有20分钟“灵活调整期”,避免因小问题打乱节奏;学校将在晚自习安排“放松提醒”,督促其按时休息。老师还根据他对编程的兴趣,推荐了兼顾逻辑与趣味的课程,帮助他在自律基础上拓展兴趣边界。
最后一站来到陈静瑶家。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的她,被爷爷形容为“打小懂事”的孩子:主动学习,曾获全市作文比赛二等奖,但“领奖时头埋得低低的,下台才敢偷偷笑”。如今她已是班级劳动委员,不仅报名参加创新创业比赛,还荣获2023-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。爷爷听到她在校能积极表达独特观点时眼眶发红:“真没想到她现在这么敢说话,小时候连买文具都要我们陪。”家访团队建议爷爷奶奶多通过视频聊聊“活动趣事”,强化她对“表达自我”的正向认知。学校将为她整理“活动成长手册”,持续记录她的突破与感悟。
院校将建立“一生一档”跟踪机制:为杨茜茜设计“表达成长树”记录;给杨勇博发放“弹性计划表”,每周评选“最佳平衡奖”;帮陈静瑶整理“活动成长手册”。同时每月与家长进行一次电话沟通,每季度开展线上“家校共育”分享会,让个性化教育真正落地见效。
教育是一场家校之间的接力赛,而非单方面的冲刺跑。只有走进孩子的生活,理解他们的世界,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成长历程的阳光。
通过与学生、家长的面对面沟通,家访团队不仅深入掌握了学生在家庭中的真实状态,更与家长在教育理念与培养方向上达成多项共识,为后续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